周華山博士訪談:釋懷與溝通

訪問嘉賓:周華山博士
撰文:社工李寶康

周華山博士

英國約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在理工大學 和香港大學教授社會學與心理分析,著書30本。擁有心理劇治療、情緒治理、家庭治療、催眠治療等專業訓練證書;2006年創辦自在社,2013年成為自在社全職義務導師,2014年與數位身心靈前輩發起身心靈平台。

前言

明愛樂協會於2023年2月與自在社協作,周華山博士為本會家人舉行了四節家庭支援小組,招募了22位家人參與。家人在參與當中感到有很大的得著,學會放輕家中吸毒問題,先要處理好自己,並將吸毒問題作為人生修煉的一部份。有見及此,我們亦邀請到周博士暢談處理家中吸毒問題的心得。

釋懷帶來的轉機

周博士常談及處理子女吸毒問題時家庭介入是非常重要,因當中涉及不同的系統,如家人心態及家庭溝通模式不改變,系統內的戒毒子女也很難作轉變。但家人往往未處理好自己,難於將愛正確投射在子女身上,很多時投射了自己的需要、恐懼、期望及成長上的傷痛。作為父母,很自然會投放很大的期望,希望做個偉大的父母,所以當見到子女復吸,潛意識上會暗自內疚,覺得自己失敗,感到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當無法處理時,便常見出現放棄、崩潰,甚至出現情緒或精神病。

 

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清晰子女吸毒不是自己的錯,是整個家庭系統出問題,當中可能涉及多代的歷史,無從追索。家人要視這一個為生命的經驗與轉機,子女吸毒不是上天的懲罰,只是家庭中千千萬萬其中的一部份。

 

家人要學懂珍惜寬恕,真正的愛不是因子女吸毒而判了死罪。家人要謙卑放低偉大父母、長輩或拯救者的角色,接納每一個人都有傷痛。如果太鎖定這個是我的子女時,難免會界定子女戒毒不成功便等同否定自己是個好父母、成功的人、生命是有價值的。每次子女出問題時,只不過是讓我好好學習愛自己及成長。從子女身上要看到自己和他們一樣,只是角色不同,但在生命、靈性及情感能量上可看成我們一同修煉。

學習正確溝通

吸毒子女的反覆性高,以往的社群看似是他們唯一最好朋友、身份象徵或經歷到愛的源頭,當被家人遺棄很自然會走向有關社群。家人要強調讓子女知道“我好愛你”,甚至可向他們道歉,但不是我的錯,而是我不懂得愛他們,同時我也很痛苦。家人對吸毒子女好需要有一個真正帶住愛的健康界線,表達愛的同時亦尊重他們獨立於我存在的生命空間。他們的生命是他們自己,我不會背負他們的責任,這才不會令吸毒子女感到自己很慘時父母便要更加愛他們。而有趣的是,當子女吸收到尊重、信任及愛,改變意圖及動力才會出到來。

 

健康界線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家人好需要每日給予極細的責任與吸毒或過來人子女。每次他們做到這些責任時,那怕只叫他們幫手買一根蔥,可評估為他們有心及有能力做到,並要立即連繫不只是行為,更重要是背後的信實與責任感。將我們覺得他們缺乏或想他們有的價值,如責任感、承擔、愛家庭、坐言起行…,透過每日極細的行動,多謝讚賞他們,從中令這顆種子放入吸毒了多年的子女心田內,令種子開花結果。續漸地,他們會轉變內在的話語,不再感到自己沒有用及沒有價值,甚至會開始覺得可幫助到家庭。當然,如果家人能夠有這個意識改變而能夠掌握到一些技巧及用字,如「唔該你、你真是好有負責任」、「你做事很快」、「講得出真的做得到」及不要講負面與以往的不是,自然對推動子女戒毒的轉變起到更大作用。